当前位置:首页 > 经典 >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,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的什么篇

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,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的什么篇

更新时间:2024-09-21 23:47:00|编辑:加西娱乐网 |浏览次数:0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格物致知是谁的思想?

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,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,已失佚,源于《礼记‧大学》八目——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

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,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中的什么篇

格物致知是一则成语,该成语最早出自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大学》。

该成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

“格物致知”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教育家孔子的思想。他认为,人应该通过“格物”来寻求真理、获得知识,从而实现“致知”的目标。所谓“格物”,就是要通过自己的感觉、观察、思考,去理解自然万物、人生世事。只有对事物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观察和思考,才能达到真正的认识和学习。孔子认为,只有通过不断地“格物致知”,才能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、稳定和发展。

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也对现代的教育和社会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
什么是格物致知曾仕强?

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: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。

格物致知一词出自《大学》。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。北宋朱熹认为,"致知在格物者,言欲尽吾之知,在即物而穷其理也。"这是朱子对"格物致知最概括、精确的表述。

格物致知处事方法,就是一个磨刀石样的东西,最初,我们带着心去石上把那些心、念、意、欲一类的东西磨掉,这是所谓“以我观物”的过程,但格物到了最后,却是要超脱出这个状态,达到“以物观物”,物如如显现。格物时有物,格了便无物。

又比如说,格物如撞钟,致知如听钟声。“格物”是事,是要下力气去做的,而“致知”却不是事,自然而来。

所以格物简单说来,用自己学得的知识来分析和判断周围的人物和事物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建立完善的三观。致知就是懂得“本心”分辨是非真假,与此同时,在与别的人和事接触时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,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定位。

而后才能诚意,就是实实在在不欺骗自己“本心”。其次才能正心,就是内心不存在虚妄和幻想。最后才能修身,做一个有德的人。

格物致知到底是什么,怎么“格物”?

《大学》里的这一段话,可以看出古人对格物致知的大概看法。

古人认为:“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”

因此,“格物致知”的“知”就是“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”的“知”。

“格物致知”的“物”就是“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”的“物”。

所以,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研究物事的本末终始,搞清楚事物发展、成长的全过程,就可以知道事物的发展规律,就“知”“道”了。

简单地说,格物致知就是严格“物”的先后本末,直至“知”了隐藏其中的道理。格物致知就是“格物”从而“知道”。

具体怎么去“格物致知”呢?

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每个人都有自己“格物”的方法。

我认为新时代下“格物致知”的方法就是到人民群众中去、到实际生活中去做调查研究,就是“实事求是”!

“实事求是”就是在实际的事件和客观的事物中寻找规律、寻求真理。



以前看到一本道士的传教书关于格物的解释:

“格”是去除的意思

“物”从简单讲就是物质方面。复杂讲,万物有五类,和佛家讲的色(物质,指眼看到的东西)、声(耳)、香(鼻)、味(舌)、触(身体触碰的感觉)有点类似。古人为什么重视格物,《道德经》提到“五色使人眼盲、五音使人耳聋”,古人认为沉迷万物会导致人健康方面的衰老、退化,所以《道德经》提倡“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,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”,这种状态是消除了利欲的引诱和外界的纷扰而得到的空明宁静,追求长生不(衰)老为目的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最新资讯
相关资讯